歡迎光臨BOB账号登录園林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網站!

      關於我們 | 網站地圖| 聯繫我們

      諮詢服務熱線:
      400-0707-333
      欄目導航
      新聞資訊
      公司資訊
      行業動態
      重點案例
      聯繫我們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
      400-0707-3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傳真:0427-3257788
      辦公地址: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鑫匯隆工業園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荒漠化防治的中國道路
      瀏覽: 發佈日期:2020-10-13
      綠意盎然、林草蔥鬱,牧草青青、牛羊肥壯。
        被喻爲“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已成爲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範;一度嚴重沙化的科爾沁草原重披綠裝;曾經“不毛之地”毛烏素沙地,築起了祖國北疆的“綠色長城”;昔日“狂風一起,黃沙漫天”的內蒙古多倫縣,已成爲京津冀地區避暑勝地……
        中國荒漠化防治,創造了無數生態奇蹟!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曾這樣評價:中國率先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爲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中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成就背後,又有怎樣的核心密碼?
        科學思想引領
        “荒漠化防治是關係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面向未來,中國願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築生態文明之基,攜手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爲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在致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用“偉大事業”、“生態文明之基”定位荒漠化防治工作,凸顯了荒漠化防治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開闢了新境界、邁上了新臺階。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
        “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2020年1月,在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自己青年時代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用古代埃及衰落、樓蘭文明湮滅等古今中外的案例警示: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徵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
        通過20年的生態建設,內蒙古多倫縣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37.9%;項目區林草綜合植被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實現了由“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歷史性鉅變。圖爲2020年7月25日,第十四屆環多倫湖公路自行車賽在多倫縣舉行。 內蒙古多倫縣委宣傳部供圖
        內蒙古正藍旗,一襲秋色,染盡這片遼闊大草原。在這裏,我們聽到最多的兩個詞彙是“禁”和“平衡”。“禁”是在草原生態破壞嚴重區嚴格禁止放牧,最大程度促進草原休養生息;“平衡”指按照不同草場類型,精細覈算載畜量,達到草與畜之間的動態平衡。正是靠着嚴格的禁牧措施,正藍旗小扎格斯臺草原林草綜合植被蓋度由2015年年初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現如今,無論是“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還是“減羊增牛”措施,都蘊含着一個核心理念:對於自然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山是載體,財富在林。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中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林業工作作出指示,“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相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衆對良好環境的期盼,我國森林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夠”。
        治沙和治窮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不從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區的“窮根”就剷除不了;如果沙區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問題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長久不了。70多年來,我國堅持不懈防沙治沙,根本目的就是爲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在內蒙古科左中旗希伯花鎮的沙地果園裏,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小小的錦繡海棠果,紅火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奈曼旗的寶秀蘭帶領村民治沙6萬多畝,發展綠色產業,帶動整村實現脫貧;多倫縣的馬青春20年前在政策支持下,承包治理“五荒地”,2019年1300畝林地經確權後流轉,收入達270萬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力量,在荒漠化防治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被生動詮釋。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
        每當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之時,習近平總書記總是身體力行,堅持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總書記多次強調,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
        辦好荒漠化防治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必須依靠嚴格的制度和嚴密的法治。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出臺,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爲荒漠化防治專門立法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荒漠化防治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016年,《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2016—2025年)》、《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規劃和制度方案出臺。這些頂層設計,爲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中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遙感影像地圖上,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北方黃沙中動人的綠色,正由過去的一個一個點,連成一片又一片!
        總體上看,我國仍然缺林少綠、生態脆弱,仍有920個沙化縣、172萬多平方公裏的沙化土地。越到治理後期,難度就越大、時間也更長,更加需要久久爲功、不畏艱苦、善作善成。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在祖國北方遼闊的疆土上,一座綿延萬裏的“綠色長城”正不斷延伸和擴展,這就是我國的三北工程。按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這項工程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0餘年,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2.4%。三北工程建設是同我國改革開放一起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性工程。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三北工程建設取得巨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成爲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範。
        科爾沁沙地位於三北工程的治理區。綠海中穿行,隨處可見“山水美如畫,防火責任大”、“嚴防森林草原火災,保護綠色發展成果”這樣的防火標語。“過去沒有樹哪來火,現在我們科爾沁沙地開始防火了,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當地人感慨萬千。近年來,科爾沁沙地得到有效治理,內蒙古通遼市內的科爾沁沙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3.78%,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2.1%,沙塵天氣顯著減少。
        重大生態工程的實施爲我國荒漠化防治築牢了堅實根基。
        “豬上房,羊跳牆,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糧,沙子埋房”,這是20多年前內蒙古多倫縣廣爲流傳的順口溜。多倫縣位於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到北京直線距離只有180多公裏。每當颳風的時候,沙塵從高處傾瀉而下,用當地人的話來說,多倫就是“懸在首都頭頂的一盆沙”。爲了北方的生態安全,2000年國家緊急啓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年前黃沙漫漫,現如今綠色蔥蘢,渾善達克沙地森林覆蓋率增加了10.3個百分點,達到23.35%,昔日的風沙源而今成爲名副其實的避暑勝地。
        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內蒙古、陝西、河北、北京建成6條生態防護林帶和成片森林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全國範圍內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億多畝……在跨度幾十年的時間中,完成這些浩大的生態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任接着一任幹、一代接着一代幹,也只有社會主義的中國可以做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裏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中國共產黨人,也只有中國共產黨人,纔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意志,才能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張藍圖繪到底。
        綠富同興的發展機制
        庫布其沙漠,我國第七大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北部。經過30多年治理,庫布其沙漠林草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3%,森林覆蓋率達到15.7%,開創了“綠進沙退”、大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蹟。
        經過30多年治理,庫布其沙漠林草綜合植被蓋度明顯提高。在治理過程中,對沙漠腹地牧民的生態搬遷是一項重要工作。圖爲2020年9月14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沙裏人苦、沙裏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庫布其窮、庫布其苦,庫布其孩子無書讀;沙漠裏進、沙漠裏出,沒水沒糧沒出路。”治沙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課題。
        依託庫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風光和多年生態建設成果,鄂爾多斯建成了響沙灣、七星湖、恩格貝、銀肯塔拉等多個生態旅遊景區,形成了目前國內沙漠旅遊中產品最全、覆蓋客羣最廣的沙漠產業集羣。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新村,一個從庫布其沙漠搬遷出來的移民新村,當地農牧民通過大力發展沙漠旅遊服務業等途徑,實現了從由沙致貧到因沙致富的轉變。在庫布其沙漠南端的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全村土地面積32萬畝,林地總面積達到19.2萬畝,其中沙柳種植面積最大,2019年村裏僅沙柳苗條銷售收入就達到120萬元,還入選首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真正實現了綠富同興。
        “在庫布其,沙漠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被當作一個機遇,當地將人民脫貧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我們需要這樣的案例爲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經驗。”聯合國原副祕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曾這樣感慨。
        橫亙內蒙古、陝西、寧夏的毛烏素沙地,有近1/3的面積分佈在鄂爾多斯烏審旗境內。多年來,烏審旗始終把良好生態作爲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構建一產生態、二產綠色、三產低碳的融合發展體系,2019年居中國工業經濟百強縣第43位,農牧民生態建設收入達2400元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密集出臺政策,在發展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企業和牧民直接支持,促進資金、技術等要素向生態領域聚集。
        茫茫沙海,片片綠洲,曾經令人生畏的沙漠,正逐步轉化成“美麗經濟”的富礦。
        沙海變綠洲的“科技密碼”
        在庫布其沙漠周邊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沙地上,到處可見各種材質做成的“四方格子”。這就是用來固沙的沙障,利用樹枝、秸稈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被統稱爲“風牆”,在國外被譽爲“中國魔方”。
        多年來,爲了將庫布其沙漠變成綠洲,科技工作者與人民羣衆一道與風沙搏鬥,不停進行試驗、改良技術,逐漸找到了一條科技治沙之路。如今,當地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全力打造“線上買、線下種、網上看”的植樹新模式,通過無線視頻技術提供林木生長的實時影像;在多年保護、引種、開發沙漠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建成了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在毛烏素沙地治理過程中,大力推廣前擋後拉、覆膜保水、灌木樹種截杆等抗旱節水造林技術,尤其是樟子鬆“六位一體”造林技術的應用,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在科爾沁沙地治理過程中,推廣了機械沙障治沙、複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礎上人工促進自然修復等技術模式。
        一項項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治沙效率和質量,更讓未來荒漠化防治如虎添翼。
        科技創新是治理沙漠、開展生態產業服務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沙區各族幹部羣衆始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推動現代技術與傳統經驗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爲提高防沙治沙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中國大力推進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使部分沙地(沙漠)呈現“荒漠變綠洲”的景象,既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更是一條科技創新之路。
        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力量
        井背塘,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走進這裏,隨風擺動的旱柳,蔥綠敦狀的沙柳,四季常青的樟子鬆……一個滿目清幽、綠富同興的生態莊園呈現眼前。這裏就是殷玉珍創建的玉珍產業園,過去是荒無人煙、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1985年秋,殷玉珍憑藉着堅強毅力開始了治沙造林的艱辛旅程。如今,30多年過去了,樹木一株一株增加,綠色一片一片延伸,窮沙窩變成金沙窩。
        “內蒙古幹部羣衆60多年來堅持不懈治理毛烏素沙地,現在治理率達到70%,生態呈現整體改善態勢,是很了不起的成績!”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點贊毛烏素沙地治理成效。
        在內蒙古科左後旗茂道吐蘇木白音茫哈嘎查,有一位老人用時間踐行了“生命不息,治沙造林不止”的誓言,她就是格日樂。退休後20多年來,她請教行家、翻閱書本,不斷總結治沙經驗,使昔日白茫茫的沙丘變成了春有繁花、夏有綠蔭、秋有碩果、冬有鳥獸的大漠綠洲。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1984年,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郭成旺承包了離家10公裏處的荒沙地,帶領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簡易房裏,數十年矢志不移防沙治沙,爲4.5萬畝沙漠披上了綠裝。左圖:1998年8月,郭成旺老人帶着曾孫行進在沙漠中。右圖:2020年5月22日,99歲的郭成旺老人(左)與孫兒郭建軍抱着當年栽下的第一棵楊樹,向參觀者介紹當年植樹的情景。 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在陝西榆林,種樹已經成爲一種信仰。榆林人民在與浩瀚無垠的荒漠和肆虐無情的風沙進行艱難抗爭中,涌現了以牛玉琴、石光銀、郭成旺、張應龍以及榆林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爲代表的一大批先進人物與集體。他們爲戰一片黃沙、盼一星綠蔭,苦苦堅守數十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烏素沙地上築起一道道“綠色長城”。
        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荒漠化防治具有獨特的重要性。山西右玉縣歷屆縣委面對毛烏素沙地的不斷侵蝕,堅持一張綠化藍圖繪到底,帶領當地幹部羣衆將風沙肆虐、不宜人居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塞上綠洲。河北塞罕壩一代代務林人薪火相傳,在“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裏不見樹”的環境下,不畏艱難困苦,營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紮根荒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植樹4000萬株,成功阻擋了風沙的侵襲。新疆阿克蘇各族幹部羣衆攜手奮鬥,在柯柯牙實施荒漠綠化工程,實現了沙漠變林海、戈壁變果園的夢想。寧夏靈武的王有德帶領職工大力推進防沙治沙,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擴。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華兒女將持續踐行“艱苦奮鬥、堅韌不拔、鍥而不捨、久久爲功”的治沙精神,不斷探索治沙經驗,在黃沙中求綠求富,努力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爲建設美麗中國而不懈奮鬥。
        (《求是》記者 樑佩韻 侯亞景)

      Copyright © 2020 BOB账号登录園林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聯繫電話:400-0707-333郵箱:[email protected] 傳真:0427-3257788
      地址: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鑫匯隆工業園
      備案號:遼ICP備17010073號-1
      BOB账号登录園林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從事別墅綠化、景觀設計、道路綠化的業務等,歡迎前來諮詢!